善用调查技能 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2014年02月13日15:26  《今传媒》杂志 收藏本文

  王柳力 王艳玲

  摘 要: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除了守株待兔的等线报和消息来源,运用独特的调查手段来跟踪日常的重大新闻和事件,揭露事实真相,对新闻记者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以“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周克华被击毙”为例,从新闻事件发展的各个环节入手,浅析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的调查性报道。

  关键词:突发事件;调查性报道;记者

  一、引 言

  表面上看来,调查性报道的诞生似乎只需要记者对消息源提供的线索进行跟踪调查,将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充实、发展完整。但实际上,浏览每天的报纸,从日常新闻报道中寻找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策划出大规模、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也不失为产生调查性报道的重要途径。

  本文拟以“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周克华被击毙”为例,剖析记者在突发事件中调查性报道。

  二、新闻事件中调查性报道的技能运用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调查记者无法同常规记者一样,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感受与重大事件即时进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兴奋与刺激,但是对于那些值得深入调查的突发性题材,调查记者也有多种渠道即时发现重大的调查线索,立刻进入状态,扮演重要的角色。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是调查记者加入常规报道队伍中,就像军事理论专家在非常时刻也会扛起枪参加战斗一样。此外,调查记者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加入到突发性事件报道中。

  例如,针对突发新闻的常规报道,调查记者可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介绍他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评价个人在整个事态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手段还有很多。本文以“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周克华被击毙”为例,剖析记者在突发新闻中调查性报道。

  (一)同步调查

  由于调查性报道所具有的突出意义和价值,很多时候记者或者媒体都把调查性报道任务放在了媒体所有报道工作的重要位置,因为记者和编辑们都非常清楚:记者往往能通过调查收集到比常规报道、动态新闻更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信息和线索。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决定了除非在极端特殊和罕见的情况下,记者永远不会对公众隐瞒事实。媒体不会仅仅因为自身长远的发展策略或是为了增加发行量或收视率而刻意向公众瞒报新闻。

  因此,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可以与动态新闻的记者同步收集信息和资料,不论如何,编导内心都倾向选择第一时间内把重要报道公之于众。记者和编辑都能敏锐的判断出调查结果的价值以及信息本身的竞争力,很多时候它甚至能够其他媒体所进行的那些杰出的动态报道都黯然失色。实际上,重大事件时,调查性记者不但能够承担上文所描述的那些职责,还能够凭借自己敏锐的直接判断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搜集到各种信息,为媒体的独家报道以及后续报道积累材料。

  2012年8月14日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该事件的报道过程把调查记者在突发新闻报道过程中所扮演的辅助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并不是新闻记者把枪杀犯周克华给击毙的,但是警方一击毙周克华,记者们就往往会担心官方公布的信息都是经过严格事先审查的,删去了某些令人尴尬但重要的信息。因此,记者早已迫不及待的翻遍了周克华的每一页公共档案记录,调查了各个领域,所有与其相关的司法记录、家庭信息、成长经历,甚至感情生活都没放过,让一个公众闻所未闻的人,一夜之间变成家喻户晓的人物。是记者们细致、锲而不舍的调查回答了观众心中一个个疑问。新闻报道中出现失实的情况,并不完全是记者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有时候,是因为采访对象歪曲了事实,他们或者在陈述中夹杂了个人的情绪和偏见,夸大了调查对象的英雄形象或社会危害性,或者因为他们并不是第一手资料掌握者,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进行了夸大,或者加入了自己的牵强附会。还有时候,这些不实之处是因为新闻突然发生、时效性强,在匆忙发稿中很难避免不发生错误。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就是要竭力减少甚至杜绝各种失实的发生。

  (二)跟踪后续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有时还跟踪报道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实效性的事件。比如在“周克华被击毙”事件中,调性报道记者应该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负责向公众预警灾害的个人或机构是否及时发出了警报?

  其二,警察、消防局和医疗部门是否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做出了及时的反应?

  其三,这些部门应对准备是否充分?往往有经验的调查记者都能敏锐的发现这些问题,并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或事件淡出公众注意力之前找到答案。

  为了尽早的对这一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记者应该在事件进展过程中就得着手调查。采取这种手段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记者可以随时观察事态的发展,而不用通过报道或者资料回顾或重构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这种发展状况对后续报道或者调查往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事件发生时,记者可以自由查阅相关的资料、文件和档案。一旦错过这个时机,这些资料就可能因为政府调查和案件诉讼等原因,暂时禁止公众查询。

  3.事件发生时,在8月14日早上曾见过周克华的群众往往情绪比较激动,记忆也比较清楚,接受采访时也能够自由、真实的表达自身感受。但是,也有群众在事后接受采访时,有可能因为各种顾忌保持沉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记者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被采访者拒绝采访的原因和心理,并向其提出解决或规避的方法。

  4.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其他记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跟踪事件的发展上,调查面临的竞争和阻碍较小。

  5.在这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记者经常被连续多日的报道拖得疲惫不堪。随着事态趋于平稳,每日的常规动态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不断减弱,调查性报道正好能够满足受众对于深度信息的需求,获得受众的关注。

  (三)再现新闻现场

  记者在调查收集重大突发性事件资料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再现事发现场的方法。有时,记者也使用调查手段,追叙过去的历史,纠正记录历史事件的错误之处。

  比如,周克华在被击毙几个月后,公众仍对其如何多次躲过警方追捕持怀疑态度。许多报纸、杂志、电视对“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抢劫杀人案”重新展开了梳理和归纳,以真实的再现当时的情景。为了保持报道的真实性,调查记者甚至再现事发现场,大街上的每一个细节,甚至精确的计算了周克华逃跑的速度、子弹的大小、重量和速率,及周克华射击的距离和角度等等。有的记者甚至公布了周克华随身挎包里的私人物品。

  从古自今,文件资料都是记者调查最有力的工具和凭证。记者调查周克华这类臭名昭著的罪犯的背景资料,可以查询公安机关的报告,在案发后重新走访案发地点与目击者谈话了解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受记者能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如果记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就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建立详细的事件发生时间表,然后分析到底哪些方面的信息才是准确、真实、可信的。再现现场的调查往往都以发现新的有趣的细节和新闻线索,甚至是纠正历史错误而告终。

  三、结 语

  从传播心理学上来说,基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没把握,尤其是那种因突然而会给人带来恐惧感的新闻是最容易触动人的信息感应神经。在这个社会信仰模糊而个体心理及其脆弱的时代,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如何对事件进行客观有效的调查性报道,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安抚公众情绪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美)威廉C盖恩斯。调查性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苏朝伟.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与前景[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 段勃。调查性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5] 李圣武。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原标题:浅析突发事件中调查性报道的技能运用)

(编辑:SN085)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东兖州网友骂“交警孬种”被拘留
  • 体育雷霆争议3罚绝杀3-2快船 奇才2-3步行者
  • 娱乐周迅男友前任疑曝光 叫板:爱她干嘛招我
  • 财经传天津松绑限购救市:或将放开第三套住房
  • 科技尴尬P2P:八成用户对高收益说“不”
  • 博客深圳大暴雨学生们满街抓鱼(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工科男迷中医为女生解痛经 被称妇科圣手